重生之北国科技

首页
字体:
上 页 目 录 下 章
第392章 弯道超车(上)(2/2)
怕把未来led大屏的利润全算进去,几千万美元的底气,如何敢去与一个先进国家对抗,与一个先进的产业联盟对抗?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这个答案,就要从液晶产业的几次王座更迭里寻找答案。

    在整个九十年代,液晶市场都是本人的天下,他们始终牢牢把持着这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。

    针对本在lcd市场的事实垄断,很多国家,先后多次向其发起过挑战。

    第一个发起挑战的,是美国!

    90年代早期,美国就从国家层面对本发起了精准打击。首先是对本的平板显示厂商及实行了反倾销诉讼,并提高了tft-lcd的关税。

    美国企业希望要求通过贸易保护和政府平板产业促进计划,来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。

    但这条路,并没有成功。

    当时的美国企业,对自己的技术比较自信。所以在生产线上,美国企业使用了更高比例的美本国设备。

    但这里很多设备都是制造商第一次冒险应用,从来没有在低世代线中使用过,很难达到适合商业化的良率水平。

    所以美国企业的这次尝试,以失败告终。

    后世给的总结是,美国采取的战略是独创自己的路径,导致了太多的不成熟技术。

    第二个发起挑战的是韩国。

    韩国实行的是,集中国家力量进行超强投入进行创新的策略

    lg集团1987年就开始了对液晶面板业务的投入,三星的液晶面板业务从1990年开始就从来没有盈利过,但是韩国人一直在坚持投入研发和工艺改进。1995年两个公司的二代线投产,成为了韩国规模化生产液晶面板的标志。

    在后世的各种mba和市场分析当中,普遍认为,是南韩与台湾在两次逆行业周期的投资,成就了他们的逆袭。

    这些结论,似乎成为了一个真理,但结果真的如此吗?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其实从80年代开始,台湾就在不断的引进各种液晶技术,甚至直接从美国引进技术,但是始终未能成功。

    韩国其实也是如此。像前面所介绍的,三星的液晶面板技术,在95年之前,甚至都没有盈利过!

    这种引进技术不成功的例子,也发生在大陆!

    1998年9月,林彩晶,耗资8400万美元从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-lcd生产线,但是一直未能突破良率不高的瓶颈,导致项目未能真正量产。

    南京新华耗资5400万美元,从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,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时间即使走到了90年代末,大陆引进今天本人尚未建造成功的生产线,竟然无法顺利投产!

    但仅仅过了几年,2004年10月8,第一条5代线在上海投产。

    从这之后,我们就可以连续听到,全国各地成功引进lcd生产线的消息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这里就包含着一个非常大的秘密!

    5代线是可以被成功引进的!而1代线,不可以!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
上 页 目 录 下 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