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天万界之大拯救

首页
字体:
上 章 目 录 下 页
第三十一章 消息
    天下无不散之筵席,月上梢头,第一届知青聚会圆满结束,临行前不少知青感慨,仅仅几个月时间不见,大家的变化好大,也不知道下次聚会又是何种光景。

    很多人想不到,下次聚会的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。

    杨建华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之一,理所应当将众人安排好,虽然四九城的治安很好,但是天色这么晚了,独身回家的知青,尤其是女知青,安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因为参加聚会而出了什么问题,对他们这些组织者可不是什么好消息。

    送完最后一波人,杨建华笑吟吟的走回大厅,招了招手,道。

    “春明,走,出门逛逛!”

    李杰笑着点了点头,趁着大家都在告别的时候,他已经找好了陪他一起‘创业’的,但是现在又没有个体户这个概念。

    私自摆摊就是走资本主义路线,是违法的,一个投机倒把罪饶不了你。

    真正开放个体户,允许私人做点小买卖还得等到80年,开放个体户其实和解决知青就业问题息息相关。

    个体户一词,最初是个贬义词,在八十年代初期,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、劳改犯的代名词,不是啥正经人,因为正经人都是吃国家饭的,铁饭碗才是正经人的追求。

    现在是77年,知青大规模返城运动还未爆发,上山下乡的政策依旧在实行。

    明年,也就是78年,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第十个年头,震撼全国的滇省知青大返城运动就要爆发了。

    而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便是《知青工作四十条》,该决议肯定了wg以来上山下乡工作取得的‘伟大成就’,并且强调上山下乡依旧要继续执行下去,与工农相结合。

    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,今后农场(兵团)知青一律按照国企职工待遇,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。(前文提过,上山下乡分两种,一种插队,与农民混居在一起,一起劳动,有机会抽调回城,一种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/农场,这种知青是聚集在一起,半军事化管理,有工资,但是很少,而且不能招工回城。)

    简单来说,这些支边的知青就不再是‘知青’了,而是变成职工了,彻底断绝了知青返城的愿望,而这部分滞留边疆的知青人数高达200万。

    他们将最美的,最宝贵的青春全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,到头来却连返城的权利也没了。

    滇省西又版纳的知青在机缘巧合之下率先爆发了,从78年年底至79年年初,历时几个月,通过写联名信请愿、串联、上访、罢工、卧轨、绝食等方式争取个人权益。

    最终,他们成功了,争取到了回城的权利。

    当时这件事闹得轰轰烈烈,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议论,就连国外不少媒体也参与报道。

    随着消息一经传出,各地知青闻风而动,知青返城大潮也拉开帷幕。

    近千万知青的大规模返城,城市就业压力激增,一时间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。
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
上 章 目 录 下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