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秦国做武王

首页
字体:
上 页 目 录 下 章
第十四章 司马恒(2/2)
权念想。

    如此,大王也需得变法,臣以为,治吏台就是大王的变法之举,眼下,秦国军强,将强,民强,国强,法强,但唯有一弱也,吏治弱也,臣不多说,有季君之乱,足以言明。

    这秦国,是大王的秦国,但非大王一人之秦国,大王再强,也需得强吏辅佐,臣以为,治吏台,重在举荐,重在考核,重在弹劾,有此三强,才能强吏治也!”

    这其中一些话,嬴荡和司马错已经有了交代,可当时只是随口提点,看来司马恒是悟到了许多,这一开场白,就足以勾起嬴荡的好奇。

    “寡人愿闻高见!”

    两人举杯,又一爵下去。

    “其一,重举荐,意在开源,让秦国,乃至整个天下的能臣,都归于大王麾下,能臣治世,国富民强,庸臣治世,天下不安。

    其二,重考核,在其位谋其政,考核之重,乃选才也,一曰德,二曰才,有德无才,毋能用,有才无德,亦不能用,政事不可废,德行不能无,有德有才之人,才能不枉大王之恩。

    其三,重弹劾,能臣上,庸才下,有德者居之,无德者退出,替大王整肃吏治,不让我秦被昏吏误国也,虽有御史台,可御史台行的是监察百官,而这治吏台,掌管秦吏,能行升任,也能行降级。”

    好啊,说得是真好,都到了点子上了!

    如今这局面,还不就是因为缺少了吏治,大权不能归于秦王,才会有造反。

    的确是颇有见地,治吏台,重在选拔人才,考核人才,将合适的人,放到合适的位子上去,司马恒这三点,都是点明了主旨。

    不过,刚才所说这些,乃是纸上谈兵而已,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做,能不能做下去,有没有决心,这才是看一个人的关键。

    其实,他已经表现很不错了,只是此事干系甚大,寡人总要多观察一下。

    治户台,是根据九卿职位而来,自古有之,权力也只是在治粟内史的基础上大了些而已,选公输楠那样的儒生,懂得数理,能做事专心仔细,了解秦户政事,不容易出差就可以了,但这治吏台,可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不仅是没有一点儿前人之鉴,更是掌管着几乎所有秦吏的调任,升迁,考核等重任,这一开府,直接就和旧贵族们对着来了,要是只懂得理论,没有一定的手段,和一定的决心,这事情是根本做不成的。

    “书上得来终觉浅,寡人要听的,是你如何去做?”

    嬴荡剽窃了一句诗,装了一次文化人。

    “大王想听真话,臣也乐于真话,臣敢问大王,楚国积弱,弱在何处?”

    国家的建筑,上层是国力,中层是贵族,下层是民众,若要国富和民强,那中间夹的贵族们,必不能太强,被贵族颠覆的王权,还少吗?

    秦武王举鼎而薨,其本质上,就是一次秦国贵族的颠覆王权之举。

    楚国正是如此,中层贵族过于强大,导致朝纲不一,国力始终不强,楚王常被贵族左右,让楚国政令不一,至于下层民众,自然是苦不堪言,何谈民富。

    当今秦国,比之楚国,已然是好了许多。

    商鞅变法的本质,其实就是将贵族所掌握的生产资料,进一步放到民众手中,民众脱离了贵族的封地,才能够发展农业,农业兴旺,才能有更多的税收,有更多人丁,国家才得以强大。

    现在,嬴荡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,他要的是一个彻头彻尾、民富国强的秦国,这贵族们的生产资料,还要进一步的转移,只有他们没有了封地,才能让嬴荡安心。

    司马恒果然和司马错不一样,他这锋芒,可比他爹厉害多了,问的直接,说的也直接,就只差将削弱贵族,提在口中了。

    这是个大事情,不能着急,须得一步一步地来。

    嬴荡的计划,先用吏治,削弱秦国贵族的权势,等他们没了权势,再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,没了生产资料,那还想要发财怎么办,鼓励创新,重视商业,就是去养猪养牛也都成,这盛世不就有基础了。

    “楚国积弱,弊在贵族,贵族在,则政令不统一,军令不统一,庶民不统一,如此不一,楚人能为谁而战。

    寡人要的,并非秦国一国,而是这天下,这国并非是寡人一人的国,而是天下庶民的国,人人为国而战,为国而忠,再无贵族之弊,再无权臣之弊,秦人所至,尽是秦土,如此盛世,你可曾想过,你又可曾知道寡人的雄心?”

    这一番话,嬴荡是第一次说。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
上 页 目 录 下 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