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我公在江宁城中打出守卫长江,保卫江南的口号。甚至喊出了城在人在,城亡人亡的誓言。
为了保卫江南,就得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。
江宁城中所有富户都接到了经略衙门的紧急劝捐,虽然这座原为大明南京的城池,在这一年来已经几经摧残,可此时严经略并不理会士绅商贾们的叫苦。
说是劝捐,其实直接按各家的身家直接开出了单子,大约是按财产的十分之一劝捐。
接到这单子众人都如丧考妣,也有一众原勋臣聚集一起,商议对策。
众人聚集到前忻城伯赵之龙府上。
赵之龙是第十代忻城伯,崇祯时以勋贵镇南京,福王立,有拥戴之功,干政。清军南下,弘光出逃后,赵之龙与钱谦益等领南京文武勋戚出降。
赵之龙随多铎入北京,以尚书管弘文院学士,又擢礼部尚书,封三等男爵。做为崇祯末年镇守南京的守备勋臣,他曾极得崇祯信任,也是弘光倚重之臣,但最终却是率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投降。
不过赵之龙在北京并没有呆多久,就致仕南归。对外说是以病乞归,但实际上不过是在北并不得志,鞑子也并不看重他,当时赵之龙刚入京时,还认为北都降者多授原官保留原爵等,也想请求封自己忻城伯。
他家这个忻城伯爵,还是他老祖宗当年随朱棣靖难挣来的,传了十世,并不想就此断绝传承。
可清廷的回复很干脆,说南都新人不得与旧臣比。
仅给了他一个三等男爵,再给了个礼部汉尚书的空衔,赵之龙在京大感受挫心灰意冷之下,干脆就回了南京。
“赵大人。”
一群前朝勋戚再次聚首,魏国公徐允爵,保国公张国弼,隆平侯张拱日,临淮侯李祖述,怀宁侯孙维城,灵璧侯汤国祚,安远侯柳祚昌,永昌侯徐宏爵,定远侯邓文囿,项城伯常应俊,大兴伯邹存义,宁晋伯刘允极,南和伯方一元,东宁伯焦梦熊,安城伯张国才,洛中伯黄九鼎,成安伯郭祚永等。
正是这群人,当初与赵之龙一起献南京投降。
只是投降后,连赵之龙这个首功之臣都只得了个三等男,其它人自然更不会有什么好奖励,他们这些大明勋戚,家族爵位传承数代,现在却全都在他们手里断绝了。
这几个月来,这些人大多只能呆在家中当个富家翁,本来慢慢也接受了这个事实。
可是如今严我公太过份了。
“赵公,你说严经略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?”
赵之龙见是徐允爵说话,这是第十一代魏国公,开国大将徐达之后,魏国公在明朝可是最牛的勋戚,一门两国公,且都传到了明末,其中魏国公这脉甚至一直都镇守着南京,直到崇祯末才换了赵之龙。
徐允爵父亲徐弘基万历年就任南京守备后又提督操江,天启年间以病辞,崇祯时又任南京守备,还加太傅,在崇祯十七年病逝,赵之龙正是接他的班。
“严经略向徐公开了多少劝捐单子?”
“一百万两!”徐允爵气愤不平,魏国公府世镇南京,基本上代代魏国公都是南京守备,他只是因为袭爵晚大明又亡的快,否则也早晚是能当守备的。魏国公府镇南京二百多年,这家财自然是很了得的。
不过家大业大,开销也大。
更何况明清易代,徐家也是被割了好几茬,“我从哪里变一百万两银子来啊。”
赵之龙虽然从北京回到南京来,但其实他家不在南京,只是因为如今的北京他呆不习惯,这才来了南京。他在南京也算做了小半年镇守,对徐家的产业也是有些了解的。
不说其它的,就说魏国公府名下的田庄,那就有几十万亩,更别说他们对盐、矿、工商等涉及也很深。
“确实太过份了。”赵之龙道。
“赵公,你得替我们跟严公好好说一下,我们也知道打仗需要军需,也愿意捐献,可也得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啊。”李文忠的后人李祖述说道。
“对啊,这动不动就你一百万,他八十万的,这不是逼死我们嘛,我们就算卖田卖房,这一时半会也凑不出这么许多来啊。”
赵之龙也被严我公派了个二十万两银子的助饷单子,想不到魏国公他们的更多,居然都是一百万,八十万这数了。
“荒唐,实在荒唐!”
这群人,以往哪个不是这个公那个侯,最差也是个伯爵,谁家祖上都是名震一时的大人物,不是开国公侯,就是靖难功臣。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