呆了。
早有人说:“现在的大学生真不得了,在北京能闹事,连回村里也不一般呢。”还有人说:“他跟那阮疯子常在一起,还认他做爷爷的,怕是连他也有些疯了。”“年纪这般轻,还是大学生,可惜啊……”
小玉见着他的异样举动,叫了声:“阮生!”便想过来拉他,怎奈被母亲死死拖住了。
阮生胸内好一阵翻腾,迳直回了家,进了房。房内还乱糟糟的,和小玉欢腾的痕迹犹在。一时,心内五味掺杂,难以尽述。
回想着阮疯子的那一番陈述,多日摸不着的头绪竟渐渐清晰起来。当即就摊开纸笔,写下了“赵家庄逸事”五字,然后一路顺着情绪书记下来。
第四章 赵家三奴
阮生按照老爷子的陈述,又努力忆想着平日听闻的点滴旧事,以叙事的方式慢慢写将下来。
按着他的描述,文字精短简练,述事以直白的多,读着却有些拗口。不改本义,稍加添饰,大致内容如下:
以前这里没有住户人家,更没有名,山水则被现在还要好得多。
有一县令,要体访民情,不提防迷了路,不知怎么的竟钻寻到这群山环绕的山湾里。因见这里山清水秀,花团丛簇,在赞赏惊叹之余,竟一路做了标记。回到县衙就花了银两,把那山湾都买了。后来,仕途不畅,官运不佳,索性就辞了,举家迁到这里。那人姓赵,也懒得费神,随口就把这里叫作赵家庄。
慢慢的,见东边的山上桃花繁丽,便叫了桃花山,后人觉得这名太艳,就改作了桃山。东南面那山是弯弯的形如钩月,就叫了钩月山;东北面的叫乌山;南面的叫友山;西北面的叫角山……等等,就不一一列足了。
赵县令曾经历了几番沉浮,知道世情风云变幻,怕后人不肖,就用密盒装了地契,悄悄的掩埋在屋前,随手在上边种了一颗白果树。大概想以此法绝了后人卖地的念头。
据闻,连同那密盒还埋了一些奇珍异宝的,以备不时之需。但这话是不好多说的。倘若有人当了真,去把赵家前面那颗要7人围的百年大树掘了,可就犯下大错了。
世事纷乱,战事连绵,便有逃祸避难的人寻到这里,有人因此安顿下来。但不管有钱没钱,绝买不到这里的田地,只好向赵家租了,渐渐的便成了佃户。
到了赵老爷手上,虽是财源滚滚,田地广阔,怎奈人丁不旺,只养了赵国民一个儿子。那一阵子,东瀛鬼子侵犯过来,到处奸淫掠夺,无恶不作,犯下那无数蹈天大罪。赵家庄因地处僻静,山色幽美,一时竟成了逃离战祸的所在。这赵老爷是开明人士,谁要来不问由头就收了,要走时也不留你。只是这里地处偏僻,来的人并不多,收的下人常常的也只十来人。
下人里面数那阮大、孙二福、刘三最是出众。另有一个丫环叫小翠的,长得眉清目秀,肤色白皙,声音甜脆,自小就跟着凤娘,练得一手好针线。赵国民娶凤娘时,因是姐妹情深,不愿投到别处,就跟着一并来的。
刘三长得五短身材,相貌虽是平常,却有一身好功夫,打斗时寻常十多人都近不了他身,是江洋大盗的后代。祖上为躲避官府的追捕逃进这里。他父亲却不争气,单只好赌,竟把祖上辛苦挣来的资产输得一干二净。到他时,孤身一人,生活没有着落,就在赵家做起长工。
孙二福长相虽也不差,只是行为举止稍有一股猥琐样。乃是青楼女子所生养,不知父亲名姓,只随了母姓的。自小就在市井红坊中长大,未免沾着地痞流氓的习气,为人倒是极讲义气。他母亲年纪大时,做不了活,就作了那青楼鸨姐儿。一日,两嫖客争风吃醋,错手把她砸死了。二福大怒之下,拔了刀子就把那两嫖客给捅了。谁料到,那两人都是有来头的,是官家子弟。二福自然斗不过,只身逃了出来,因缘凑巧,直避进赵家庄来。
阮大却是相貌堂堂,面色白净,最是温文俊雅,性格沉稳,只是有些优柔寡断。本是从北边一路过来的,读过不少书,思想激进,常跟共产党人集义举事。却被一叛徒出卖,政府军要来捕杀他,一时走投无路。有一同事是赵家的远房表亲,就给他举荐了,因此就一路奔逃躲进这里。不敢说出真实名姓,随口就说成阮大的名字。赵家也不以为意,又见他习文识字,就收了做账房,称为先生的。
阮、孙、刘虽是下人,却都有一番见识,又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,时日久了,互生情谊,就结为三兄弟。为人又有一身豪义,常出去打抱不平的,名盛时被称为“桃山三义士”。那赵国民虽出生土豪之家,但自小也读私塾、上义学,也是有识之辈。不把他三人当下人看待,也跟他们称兄道弟的。
阮大见他们忠善,就把自己一路的行径说了出来,随后就把共产党人的讲义一并宣扬了。其他三人直听到目瞪口呆,钦佩不已,就称了他为大哥,但凡行事总要听他安排。
东瀛鬼子打得近了,山上又常藏了共产党人率领的新四军、赤卫队,竟渐渐的直逼赵家庄而来。在阮大的暗中主持下,赵国民起头悄悄买了枪支,另组织起二十几人,编成一支保卫队,常常在外边猎杀鬼子。慢慢却有了名声,那鬼子犯得就更近了。
一日,鬼子已经打到村外边,赵国民就带起保卫队前去抗击,沿着桃山一路向南。他们不知,山上已经埋了新四军的,突然间从山里奔杀出来,直杀得鬼子四处逃窜。赵国民他们见了,自然豪气万千,当下就跟着从山林里冲了出来,一路追杀过去。
不曾想,这是鬼子设的一个小伎俩,作为诱饵,想要围杀新四军的,后面有大群的鬼子队伍气势汹汹的围杀过来。新四军早有准备的,边打边退,钻进了山林。只把赵国民带的保卫队冲散了。那刘三机灵,看好新四军的出没之处,一路追奔过去。后来,真让他找着队伍,就跟着他们走了。
阮大虽曾举过事,却也没有打仗的经验,只和孙二福、赵国民一块乱打一气。正藏在田埂下边,忽有鬼子一颗炮弹轰了过来,眼望着就要击到赵国民,阮大叫着:“躲开!”腾身上去,把赵国民扑在身下。“轰”的炸响过后,阮大被弹片击中,成了血人。赵国民随那炸响也昏晕了过去。不远处的孙二福见了,叫着“大哥”,先背起阮大就逃,却被冷枪击中大腿。当时不顾得痛,一味逃命,竟一口气逃回赵家。再出来要找赵国民时,却已没了他的踪影。
赵国民醒来时,鬼子的队伍已经退了,眼前则是一片狼藉。到处是残墙破瓦,血迹模糊的尸首、肢体随处可见。正茫然间,又开来一支队伍,说是打鬼子去。赵国民未曾多想,当即就跟着他们走了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国民党第64师的队伍。
这里有一个传闻,不知真假,却有些意思。说是那鬼子的头目原还想再往赵家庄这方向打的,找汉奸问地名。汉奸说这里是昔口,里面是罗鼓县。那鬼子就怕了,见这山势连绵不断,里面竟还有一个县的地方,不知有多少军队在里边。又被新四军打怕的,哪里还敢贸然深入?当即就回头退了。却不知那村名叫罗鼓县,里面就那赵家庄了。也幸亏如此,赵家庄得以完整无损的留存下来。
后来,有老人回忆说:“那帮畜牲不是人养的!太狠了啊。凡他们经过之处,别说人,连牲口也留不下完整的。树上挂着的,路边横着的,井边趴着的,河里倒着的……到处是死尸。把女人糟蹋了不算,连婴儿也用枪刺挑了的……”
赵家人见赵国民始终不回,派人四处寻找,却哪里还有他的踪影?伤心嗟叹一阵,对这乱糟糟的局势,却也没法。只是那凤娘念及和他成婚未及一年,子嗣也未曾留下一个,如今生死不明,不免终日泪痕满面。
赵家经历这一场劫难,听了阮大舍命的救赵国民,自身又人丁不兴,也就把阮、孙二人当作自己亲人看待,命小翠悉心照料阮大。
阮大虽被炸得血肉模糊,但都是弹片划的,本无大碍。只是山村里没有医生,不懂得医治,竟至伤口受了感染。一连数日昏迷不醒,后来伤口化脓,全身浮肿,转眼便要不行了。
也是他命不该绝。那日,小翠端了那盆替阮大洗过身的血水,到外边倒去,却见一邋遢老丐昏昏的坐靠在白果树下,一副奄奄不息的模样。那年头饿死人是常有的事。小翠怜悯他,回去盛了一碗剩菜、剩饭来。那老丐却又不吃,摇着头说要吃酒,咕咕哝哝的说有多少时日没有吃到酒了。小翠原本心里就很不畅,现在见了他这无理要求,顿时板下俏脸,从鼻子里哼出一声,说:“饭菜还有一些,酒是没有的,要吃便吃,不吃拉倒!”一边说,一边就把那碗饭菜远远的搁在地上,扭身要回去。
这时,却听那老丐嘀咕了一声:“脓血味这么浓,不能用水洗的。唉,要误了他性命了。”小翠听清了,霍然转身,直问:“你能救他吗?”那老丐却还直摇头,口里叹着气:“唉,说不得,说不得。”小翠见他样子怪异,又仔仔细细打量他一番。见他头发、胡须乱蓬蓬的盖了一头脸,身上穿了件长布衫,却是黑乎乎脏兮兮的,实在看不出象治病救人的样子。心里狐疑,就跑去报了赵老爷。
赵老爷听她说得奇怪,出来看了。见老丐还是歪躺在树脚,一连声地说要酒吃。当即就命人倒了一碗上好的陈酒。酒还没端过来,那老丐便一轱辘爬将起来,口里直说:“好香,好香。”待他抢过酒,那昏晕的样子就不见了。啜一口酒,叹一口气,摇头晃脑地直嚷好酒。三两口就将一碗酒吃净了。
看他样子,分明是十足的酒鬼,哪里有那郎中的样子?赵老爷却沉住气,静心静气的端详他。边上的小翠早忍不住嘟嚷:“酒给你吃过了,你说到底能不能救我家先生?”
老丐就着碗口把酒吮净,一边还端详着这只青磁碎花碗,口里说着:“有救,有救。”一边又讨要那只碗。
赵老爷是有见地的,知道江湖中能人异士极多,只不知这一位又是什么样的人物。当即就说:“碗给你倒也不妨,酒也足,要吃尽管吃,只是那病人当真能不能救得?”
-335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