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零年代农场主

首页
字体:
上 章 目 录 下 页
第269章 塑料姐妹情
    话,第二,薛将军有带着那摞堆成山的藤箱去上班吗?

    当然没有。

    都是住在同一个军区和大院里的,用得着多此一举吗?

    当然,最最重要的是,这些东西,可是薛玲免费、无偿送给大伙品尝的,没收钱的那种,哪能再继续送货上门?这不是鼓励对方生出“吃了还要兜着走”的心态嘛!

    而,早上,结束一的晨练,洗漱后,和林佩依依不舍地道别,又赶到学校的薛玲,就破荒地面临了来自于李雪梅和徐娜娜这两位舍友的“围攻”。

    “玲玲,听,你家承包了一座山?山上种满了蔬菜瓜果,又养了许多家禽,和国外的型农场一般无二?”

    能出这番话的,也唯有父母都是商人,大多时间里,忙于自己的事业,为了补偿,就大手笔地给零花钱,更是每年都会来一次全家出国旅游,对国外那特别繁华的城市艳羡不已,逢人就自己将来要出国留学的徐娜娜。

    和徐娜娜带上了羡慕嫉妒的直白相比,家人大多从政,从某方面来,也算得上是“政治世家”出身的李雪梅,虽然,也很是羡慕嫉妒,脸上却只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期盼和向往,就连问出来的问题,也特别隐讳。

    “玲玲,听,那座山里栽种的蔬菜瓜果,都是你事先做了规划,又身先士卒地耕种出来的?”

    对于两人的询问,薛玲抿唇一笑,没有丝毫遮掩的想法,一脸的坦荡:“是呀,为了做好一整座山的规划安排,我可是绞尽了脑汁,差点没将头发挠秃呢!”

    这个“梗”,眼下,李雪梅和徐娜娜两人还不明白,但,这并不代表两人就听不出薛玲话里话外流露出来的“自嘲”。

    ——这样一种轻轻松松,就化解旁人隐讳的敌意,将彼此疏离的距离,再次拉近的“自黑式”的幽默,让率先挑起事来的徐娜娜,也不由得在心生向往的同时,也难掩嫉恨。

    本就有家世,有背景,有地位,让人羡慕嫉妒了,还额外点亮了才华和能力这两样,让人如何不愤愤不平呢?

    这,就是所谓的“本来可以靠脸吃饭,却要靠才华闯出一片”!

    仿佛感知到了徐娜娜心里的愤懑和怨怼等情绪似的,薛玲又抬头,清澈的眼眸,和她那带上了许多复杂思绪,显得有些混浊的眼眸撞了个正着。

    在徐娜娜下意识愣怔住的时候,薛玲又摇着手指,不慌不忙地补充道:“不过,我得澄清一件事——那座山,不是我承包的,而是一位长辈送给我的。”

    李雪梅脸上的羡慕更浓了,这样的长辈,如果可以的话,给她来个一打啊!

    不过,这样想着的时候,她也忍不住偏头,看了眼徐娜娜,原本舒展开的眉头,也不知何时皱在一起。

    若,刚才,她的感知没错的话,那么,徐娜娜身上瞬间流露出来的情绪……

    “对了,这次周末回家,刚好赶了个巧,山里的蔬菜瓜果成熟了,我特意让人装了些水果,回头,大家一起分分。”

    其实,这次,薛玲回校,一共带了四箱水果。不过,在到校后,其中三箱,就送到了几位教授所在的办公室。剩下的一箱,则被她带回了宿舍,准备和包括顾珊珊在内的三位舍友一起分食。

    “我喜欢樱桃!”李雪梅眨了眨眼,以她的精明,当然听出了薛玲话里的未尽之意。不过,那又如何呢?到底,那座山,不论薛玲只是单纯地拥有管理权,抑或是拥有全部的使用权,和她们这些“外人”,又有多大干系?

    她们只需要记住一点:旁的不,单,若非机缘巧合之下,她们和薛玲成为同学兼舍友,那么,她们这辈子,都不可能认识像薛玲这样一个出身顶级权贵人家的姑娘!

    因此,适当的羡慕嫉妒,正是每一个姑娘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,也是世人所能容许的。但,超过那个度,甚至,任由那些浓浓的嫉妒转化为恨,进而豁出性命一般去算计坑害对方,那么……

    心电转念间,李雪梅也深深地看了眼竭力掩饰,却因为受制于年纪阅历等缘故,而没办法及时调整好自己情绪转变的徐娜娜,打定主意,往后,要和徐娜娜保持一定的距离。以免徐娜娜在又恨又妒的情况下,失去理智,做出一系列自认“报复”的行为,却最终,不仅没能算计到薛玲,反还殃及她这只池鱼。

    当然,与此同时,她的心里,也不是不失望和遗憾。

    到底,这间宿舍里,她今年14岁,徐娜娜今年15岁,而,薛玲今年也不过9岁,顾珊珊也才8岁。表面看来,四人关系还不错,但,实际上,因为彼此之间年岁相差实在有些大,因此,她和徐娜娜更能聊到一块儿,走得也比较近。而,顾珊珊和薛玲也更为要好!

    可惜,过往那一年多里,虽然,徐娜娜身上有着各种大大的毛病,但,并没有踩到她的底线,让她也不由得将徐娜娜放到了自己认可的朋友名单里……而,现在嘛?

    一念及此,李雪梅竟不知该庆幸,自己借着“薛玲承包后山”这件事,探出了徐娜娜的本质,从而能及时斩断两人友情,做出及时止损的决定。还是该懊恼自己每次回家,偶尔和家人闲聊,提到几位舍友时,有意无意间对徐娜娜的称赞,却一直没能得到家人同意徐娜娜上门玩儿的要求,而生出来的不被家人理解的埋怨,打最初就错了。而,长辈们偶尔谈到的“门当户对”“日久见人心”之类的话题,也确实是再正确不过的了!

    当然,最最庆幸的,莫过于她向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——老人们吃过的盐,比她们这些姑娘吃过的米还要多。出来的话,做出来的事,就算一时半刻,她们不能明了,但,也当得起“经验之谈”这样的评价,更绝对不会害她们这些辈!

    这句话,是她这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
上 章 目 录 下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