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应该说,用看失败者的眼光来看项羽人生的全部,这完全是不公平的。
但是,无论是在过往历史的长河中,还是在现今人生的舞台上,众人所看的,基本上也就只是一个结果,至于过程如何,大家一般都会忽略。所以,以成败论英雄,这已经成了惯常的手法。很多时候,没有多少人会以十足的耐心,去研读你生平的众多事件、去追寻你一辈子走过的那些个足迹,然后,再给你一个相对公允的论断。
项羽的悲剧,就是他失败了。
虽然,项羽的战绩,也曾有百战百胜的记录;虽然,项羽的生平,也曾轰轰烈烈、意气洋洋;虽然,项羽的身上,也曾有过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雄壮威武。但是,最终的失败,导致项羽丢掉了性命,也使得他在历史的彩页上让一些人觉得暗淡无光。
回过头来看历史,再去批评项羽,有时候,我都会觉得有些不忍。因为,失败已经是对项羽最大的惩罚了。
但是,关于项羽的事,我们又不得不说。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读完历史的书页之后,我们需要检视,通过这历史,我们是否有所得?我们能否吸取项羽的教训?这样说,似乎让读史陷于功利,其实,未必这样,目的很简单,就是不要停止思考。我们绝对不是要宣扬鸡血式的“伪成功学”,我们也不是要大家励志去做刘邦,只是看能不能有助于小我的提升,人生的开阔。
如此,而已。
项羽年少的时候,先去学习读书写字,没有定性,半途而废;接着,又去学剑术,没有耐心,中道而辍。
因为书剑无成,家里的大人批评项羽,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词:
读书写字,只要能画出自己的名字,写字读书,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,就足够了,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。剑术学得再好,也只能在一对一的场合发挥作用,一次也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性命,没啥意思。大丈夫在世,要学就要学那些可以阻挡千军万马的本领。
家里的大人一听,觉得这孩子虽然有些歪理邪说,但是,也找不出反驳的语句。仔细一斟酌,这孩子还真有些意思,倒不如教他点兵法,说不定他长大就能成为军事领域的专家。
家里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,对兵法深有研究,于是,他便开始教项羽兵法。
刚开始,项羽觉得兵法很有学问,他也兴趣满满。可是没有学多久,对兵法粗知一二之后,项羽又不愿意学了,就这样,兵法学了个半茬子就又荒废了。
这就是项羽早年一段简单的个人经历。猜想,如果项羽后来成功,那么,早慧、神童、天才的好名声必然少不了他的。可惜的是,项羽没有成功。所以,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件事。
中国人向来就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:一旦一个人成就了一些功业,这功业无论好坏,只要这功业促成了这个人成了名人,那么,后人在抒写或者谈论其人的时候,总喜欢给他们加上奇异、聪慧、特别等等各式各样奇怪的大尾巴。当这些名人们拖着他们的大尾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,就仿佛是在告诉大家:
看看,不一样就是不一样,名人就是名人。
很多时候,为了神乎其神,更有甚者,几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写成了志怪。
我们一定要打破那种对所谓名人神魔式的迷思。
其实,名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很多名人,小时候,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辈,他们也会尿裤子,也会流鼻涕。
很多时候,那些名人的成名,也都只是历史的偶然,实在不值得迷信!
说到这里,我们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项羽。
说白了,项羽年少的时候,也就是一个“干啥啥不成”的主儿:
读书学习,半途而废,不成;
习练剑术,中道而辍,不成;
研习兵法,未竟而荒,不成。
其实,就连风云一时,喑唔叱咤的项羽,年少时,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
再联系项羽的人生结局,兵败垓下,自刎身亡,也还是一个“不成”。
虽然如此,我也无意再苛责古人。
在我眼里,项羽还算得上是一失败的英雄,尽管他的一些杀伐我不认可。
与其对应:
在我眼里,刘邦只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无赖,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我很佩服。
依我愚见:
项羽无恒以成书剑,也就无恒以征天下。他的失败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。
项羽最让人鄙视的就是,进入咸阳之后,虏子女,焚宫室;屠城、夺财,真是一副土匪做派。
设使项羽当年学习剑术有成,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戾气;
设使项羽当年读书写字有成,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暴虐。
二
当年,秦始皇帝出游会稽,乘坐大秦帝国的皇家龙船横渡浙江,那威风八面的仪仗队伍,想来必然是浩浩荡荡、排场奇大。
中国人向来是喜欢看热闹的,自古及今皆然。这一次,秦始皇帝的出游,自然也引来了大批好奇民众远远地、偷偷地观望。大家都非常想见识一下皇家的威仪庄重与气象雄浑。
项羽家的大人带着项羽,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游行的队伍。
项羽看着眼前这出行队伍的庞大、随行人员的众多、皇家侍卫的严整、彩旗锦帐的眩目……这前所未见的盛景,让项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羡慕。
有话不说,那完全不是项羽的风格。
看到这气势恢宏的皇家阵仗、项羽不禁脱口而出:
“我可以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家伙,坐坐他的位子。”
项羽这话一出口,差点没把家里大人的胆汁给吓得当场吐出来。
后来,在项羽的杀伐生涯中,随着战功的日益显赫,大家就越来越觉得项羽的功绩,是有先兆的、是有神赐的、是有天助的,因为项羽当年首次看到皇帝时,他说的那话就非同寻常、就大气磅礴、就有王者之风。
历史学家关于项羽的这句话,也重重的记了一笔。这一笔,不但活画出了项羽的个性,而且让读史的人因这句话而对项羽的王霸气象赞赏不已。
其实,真实分析起来,项羽说这话,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揄扬的。
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,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,说了一句疯话,似乎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。
还记得丹麦安徒生著名童话《皇帝的新装》里面的那个小孩子吗?
这里的项羽,多少有点那个童话中小孩子的味道。虽然,项羽没有那小孩的天真无邪,但是,项羽鲁莽中透漏出来的直率,也是一种值得肯定本真流露。
或许是读书未成吧,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,那种中规中矩的道义束缚,那种小心翼翼的处世哲学,那种君君臣臣的礼教大防,那种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线……等等,对于项羽而言,都是不在意下,未存心上的。所以,项羽的讲话,直率之外,还有一种不受禁锢的洒脱。
其他人心里怎么想,大家都不知道,因为他们口上也不会说。
项羽心里那么想,口上就那么说了。
“皇帝轮流做,明天到我家”,这在别人,是想都不敢想,或者只会偷偷地想、生怕人知;在项羽,这也没有什么,你嬴政做得,我也做得。
阿q不是有句名言吗:
“和尚动得,我动不得?”
设使项羽亲历过坑杀儒生的场面,他的讲话会不会这么无所顾忌,也未可知。
另外,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,项羽那么说,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:现代人的明星梦、名人梦、富豪梦……大约和项羽当日当时的皇帝梦也差不多吧!只不过,现代人是向往灯光闪耀的舞台、名扬四海的背景、奢靡浮华的生活;而项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拥的威严罢了。
三
项羽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,或许是为了呈一时匹夫之勇,或许是为了让士卒在野蛮的烧杀之中抢掠并占有财物——以此来犒赏属下的征战之苦,无论他们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,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:“秦宫皆以烧残破”。
这一结果,据说是项羽不愿依托咸阳以争取天下并决定离开咸阳的原因之一。
秦人据有秦地已好多世代。秦始皇一统天下,定都咸阳。这咸阳,既有军事上的驻守防御的优势,又有大秦帝国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基业。在天下未定,战乱未平的时候,依凭此地以为根本,一定是当时逐鹿者心所向往、梦寐以求的美事。
项羽似乎就没有那么想!
难道项羽就不知道据咸阳以经营天下吗?
难道秦宫残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吗?
项羽带领江东子弟,用血汗打下咸阳,竟然没有别的计议谋划,只想满载财物,准备归去!这样看来,项羽还真有点鼠目视物的味道,很是令人费解。
其实,也不用费尽心思猜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