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池村有近两百户人家,大都是姓言。其余孔、孟、韩、王、张各姓,少则三四户,多则八九家,且都是数代在此生活的本地人。外来户只有一家,姓牛。据说是毛爷爷的老乡,从遥远的湖南辗转迁到这里的。
玉池村地处陕西宝鸡,要从湖南迁徙过来,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遥远了。牛老爷子给孙辈们讲述自己带领全家北上的过程时,神情是激昂的。老牛家这一路不知跨过了多少艰难险阻,先入湖北,后到河南,再至甘肃,最终定居在陕西。
牛老爷子官名牛传清,老伴王氏,单名一个莹字。老两口共带着九个孩子,四男五女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这一大家子人刚落户到了玉池村的时候,老两口的大儿子牛勇丰也才成婚不久,儿媳妇是湖南老家那边过来的,姓熊。
老牛家起先是住在村后的半塬上,在直立的黄土崖壁上先后凿了四孔窑洞,那个年月的日子里,一家人真是没少吃苦。待到他们搬到塬下,住到新盖的平房里时,已经是改革开放后,八十年代初了。
1984年的时候,牛传清和老伴王莹的二儿子牛勇厚也结了婚,儿媳妇叫田娥,娘家在陇县田家庄。儿媳妇田娥的肚子很争气,转年就给老两口添了个孙子。孙子的小名叫云云,满月的时候,牛传清按照家族字辈,正式起名叫“耕耘”。
过了没两年,儿媳妇田娥又怀上了,等到第二年孩子出生的时候,竟然是一对双胞胎男孩。此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已经实行,但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,相对还是宽松的,毕竟这一次性生了两个,就算是牛勇厚和田娥夫妇,也是始料未及。
同样始料未及的还有孩子的爷爷牛传清和奶奶王莹,老两口高兴之余,担心的就是两个孙子的户口问题,好在费了一些周折之后,事情得以解决。牛传清松了一口的同时,给这对双胞胎孙子取名叫“耕读”,“耕牧”。
时至1988年的冬月间,冬至刚过,大雪就下了起来,一连下了好几天,茫茫大地早就是一片素白的景象。原本便是天寒地冻的日子,雪又下个不停,眼下正是冬闲的时候,人们都不怎么愿意出门,若非村子里偶尔传来几声犬吠,那种静谧的感觉,着实会让人内心升起些许孤独和恐惧的感觉来。
老牛家在塬下是独门独院,房子是陆续盖起来的,先有了四间主屋和一间紧靠主屋的厨房;后来添了两小间下房作为新的厨房和粮食间,原来旧的厨房就被用做放杂物以及关骡子和马的牲口圈;再后来又在牲口圈的旁边搭建了一座柴棚,除了放柴火外也放架子车。当周边的一圈矮墙砌好,围出了一个院子,虽说还未建起院门,但也有了一户人家的样子。
“汪汪……汪汪!”
院子里的狼狗小黑狂吠了起来,拴狗的铁链被扯动得“当啷”作响,牛传清正准备站起来出去看看,就听见脆生生的说话声音,那是他快四岁的小孙子牛耕耘。
“小黑!不叫了,乖乖的,卧着去!”
狼狗小黑似乎很听话,呜呜了几声,就停了吠叫,钻进了窝里。院子里接着传来对话,听声音是村里的言文明。
“云云,你爷爷这里有人玩牌么?”
“没有……!”
耕耘的话音未落,就见他爷爷房门外的厚帘子朝外掀开了一道口子,头发有些花白的牛传清探出身来接了话音道。
“文明啊!雪下这么大,不要站在雪地里了,进屋里头坐一下。”
“牛叔,你这里没有人耍牌,干坐着也没有意思。再说这天也太冷了,我还是回家上炕睡觉去算了。”
“那好吧,你慢慢回!”
牛传清扭过脸一看,院子里已经没有了耕耘的影子,雪地里有一溜小脚印通向了后巷。他心下一乐,这孩子八成又是去厕所了,这几天似乎每天都是这个点。
牛传清收回了探出去的身子,屋外实在是太冷了,西北的寒风呼呼地吹着,才掀开帘子说了两句话的功夫,房间里好不容易攒存起来的暖意似乎就溜走了大半。他在冷寂中坐到了火炉边上,伸手打开了烟筒口和炉子下面的进风口,从炉子上面将水壶拎了下来。
正忙活着,一个小身子带着一阵寒风掀开帘子蹿了进来,牛传清不用回头就知道,这时候除了牛耕耘,不会有旁人。
“爷爷!”
耕耘唤了一声,就挤到了牛传清的怀里,在手上哈了哈气,然后伸出去烤火。
本章未完,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